受訪者|廖國盟醫師|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
新聞訪談|出處|大健康世代
出處網址| https://www.upmedia.mg/tw/video/health/243026
訪談影片| https://youtu.be/SCV5Rsa3EuA
糖尿病不僅是血糖問題,更是一連串併發症的導火線,可能影響心臟、腎臟、肌肉及大腦,對高齡者而言,嚴重時恐導致失能或失智。廖國盟醫師表示,「所謂『失智症是第三型糖尿病』,是有學理根據的!」因為根據研究,糖尿病患罹患失智症的比例,是非糖尿病者的2~3倍,而且「血糖越高、失智比例越高」!
分析其原因,包括:「高血糖」,身體長期泡在糖水中,腦神經會受損;其次是「低血糖」,大腦需要葡萄糖供應,但部分治療用藥會導致糖友出現低血糖,低血糖亦可能影響腦功能。此外,「血糖波動」也是重要因素,當血糖高高低低、起伏不定,長期而言,都會對大腦造成不利影響。
最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,醫界發現,控制血糖的胰島素,其實也控管著腦神經的再生和修復,對糖尿病人來說,因胰島功能阻抗(無法發揮效用),不僅造成血糖失控,也會有腦神經退化的情形。以上這些都是造成糖友失智機率大增的原因。
至於肌少症,由於碳水化合物(即醣類)、脂肪和蛋白質是人體能量重要來源,正常人會優先使用葡萄糖(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單位,能被身體快速吸收和利用,為細胞提供能量),但糖尿病患因為胰島素阻抗,對血糖的吸收應用能力變差,以致身體轉而利用脂肪和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,造成肌肉分解、流失。
反過來說,肌肉能幫助吸收大量葡萄糖,若肌肉量減少,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會變差,血糖就會變得更難控制。所以說,「肌肉本身就是協助血糖控制很重要的一個器官」,糖尿病會造成肌少症、肌少症則會惡化血糖的控制,兩者是雙向影響,環環相扣!
神經、視力、血管全中招! 5大糖尿病併發症
糖尿病最可怕的是無聲無息地破壞身體機能,廖國盟醫師說,糖尿病5大併發症包括:心血管疾病(中風、心肌梗塞)、腎臟病(洗腎)、視網膜病變(導致失明)、神經病變(四肢麻痺、感覺異常),以及下肢動脈病變(造成截肢)。其中最嚴重的兩個併發症,一個是心血管病變,這是糖尿病患的最大死因;其次是腎臟病,尤其糖尿病造成的洗腎,已成為國人最沉重的負擔。
血糖管理大不同! 年輕控得緊、長者要鬆綁
關於高齡族群的血糖管理問題,廖國盟醫師強調,長者仍需積極控制三高,以免產生併發症,但是老年族群和年輕族群不同,有其特殊標準與考量。
他指出,和年輕人的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「<7%」的標準相較,老年人的血糖值是全面鬆綁的,另外考量其身體狀態,有些長者雖年紀大但很健康,這類「正常老人」可以放寬至「<7.5%」;有多重共病的老人則要更放寬,標準可設定於「<8.0%」。至於生命已走至末期的老人,只需要避免急性症狀即可。
廖國盟醫師表示,血糖值鬆綁最主要的目的,是在保護老年人發生低血糖急症,因為長者的交感神經功能可能已受損,發生低血糖時,不會有心悸、手抖或冒冷汗等症狀,而是直接昏迷,顯示老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差,甚至會威脅生命,要非常注意!
此外,老年人不僅要考量血糖控制,健康維持必須綜合性衡量。當年紀大時,肌肉質量減少、也會有骨質疏鬆,加上有時胃口、牙口不好,可能就出現營養不良,繼而容易發生跌倒、感染等問題,這些遠比高血糖更嚴重。臨床上就有許多老人家過於積極與緊張,什麼都不敢吃,結果血糖雖然控制住了,卻導致營養不良、體重一直下降、缺乏肌肉,最後衍變成「肌少症」。
廖國盟醫師強調,老人家一旦發生肌少、骨鬆,就很容易跌倒,跌倒之後併發症又接踵而來,所以老人糖尿病控制不能太嚴格,「與不及都不好,應控制在合理範圍」,這是大原則。
隨著糖尿病照護越來越進步,有不少統計數據顯示,即使年紀大了,若能把血糖管控好,老年糖友的生命餘命其實與正常人相差不多。廖國盟醫師建議,對於血糖控制「不要太鬆、也不要太緊」,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,與糖尿病共存,老年糖友還是能夠盡享人生!
糖尿病遇併發症致死率高,呼籲病友保護心腎
你7了沒?!
牙周病!新陳代謝科醫師這樣說
什麼是代糖
糖尿病患是否接種新冠肺炎疫苗?
第二型糖尿病用藥 控糖兼減重